close

清明過後,時雨時晴的天氣變化多端,温度也像鼓動的跳繩一樣,上上下下。不下雨的日子,二公里外的拱北殿就是小散步的好地方。

 

往常的起點總是從停車場朝上走向大殿,今天則是把車子停在山下牌樓附近,循著樹蔭蒼鬱的參道,走在階梯上享受拾級而上的悠閒與自在。時而有台灣藍鵲及松鼠在樟樹及楓香樹稍間穿移。

 

首先相遇的就是這古色古香的石燈籠。

 

IMG_8582.jpg

IMG_8585.JPG

  林蔭參道與石燈籠

 

很早就聽聞拱北殿有許多的石燈籠是從汐止忠順廟遷移過來的。那到底是哪幾座呢?我開始豎起好奇的神經,逐一站在燈前駐足觀看。

有的刻上「御神燈」或「奉獻」等字樣,有些字跡則有被磨毀的刮痕,而有些已很難辨認了。

 

林蔭參道的終點就是停車場,周圍附近的數盞石燈,條柱上所刻的偈語或基座的敬獻人名,字跡名顯清楚許多。

帶著心中的疑惑來到正殿,我直接向櫃台的工作人員L請益;他不僅向我說明,且非常熱心的帶我參觀主殿和上面的八仙洞。

 

原來,從忠順廟遷移過來的石燈籠總計有十座;停車場下林蔭參道的階梯二側計有四座,停車場上往彼岸橋入口處的二側各有三座;即六度燈。其他的石燈造型都很相近,若没有專人解說也很難分辨。

 

六度燈旁的一對石獅子體態碩健,四肢粗壯,氣勢非凡,頭頂飾有鬃髦,外型明顯和一般廟宇看到的石獅有所不同。L說這是北京獅,造型和台灣常見的南方獅很不一樣,也是從忠順廟遷移過來的。

 

IMG_8586.JPG

IMG_8771.JPG

↑六度燈與北京獅。  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

 

 

從小我們都稱呼拱北殿為「仙公廟」,每年大年初一一定來廟裡「走春」。廟中主祀孚佑帝君呂先袓,即呂洞賓。

清光緖27年(西元1901年)由北港地區居民前往木柵仙公廟(今指南宮)迎回分火奉祀,刻有「太上感應神位」的木牌(初期並没有神像),一開始供奉在今烘內派出所附近的「北港鸞堂」供信眾求神解決疑難雜症。

 

在那個醫療並不發達的年代,居民患有病痛就會去向仙公祖問事求藥籤,或為事業前途求能指點迷津…

有一天在鸞堂上扶乩時,乩童不僅跳上神桌,且大力的擊打著桌面,直到開了一個洞。原來是呂仙祖透過其門途柳星君降乩,指點希望在三秀山建廟。

之後,信徒不僅捐土地捐錢,鄰近拱北、烘內、八連里等地的村民,男女老幼自動前往伐樹木、載廢土,開墾山林,篳路藍縷,終而創建了木造的拱北殿。之後經過了四次的修造及改建,而有了今日的面貌及榮景。L特別指給我看,在主殿眾神像旁,仍置放著「太上感應神位」的木牌。

 

由原本不到一百坪的木造舊廟,擴建成1300坪的鋼筋水泥廟宇,一定要來認識一下周賢柔這個人。

民國八年生的周賢柔,世居北港鮕鮘坑,世代務農。在當時北港公學校畢業之後到台北工作,深感學識不足決定繼續求學;20歲赴日深造前,和母親到仙公廟朝拜保佑,並發願若日後有所成就將回來修廟。

之後他不僅完成日本高等學校的課業,躲過二戰戰亂之苦,且事業有成。除感念仙袓靈驗及庇佑之外,並於回台後完成他修廟的願望。

 

我的母校是北港國小,說起來周賢柔也是我的學長。

他熱心公益,回饋鄉里;北港的校園內有一顆記念石「教賢育柔」,就是記念他在民國62年時購地捐贈下操場給學校使用 (現今的跑道、球場等用地)。

猶記得在我就讀小學時,下操場仍是整片雜草叢生。高年級時,有一次老師叫我們每人要帶一把鐮刀到學校;就這樣,大家一字排開,蹲在下操場的草圃邊,一聲令下,男女娃兒就割起草來了…像蠶兒吃桑葉般,為學校齊心協力,雖汗流浹背,但在嬉鬧間完成任務,也留下難忘的印記。

 

話說回來拱北殿,從主殿循著側邊樓梯往上走就是八仙洞。

八仙洞下層老君堂旁邊有一間「靜室」,裡頭放著一張極簡單的木板床。

以前讀過「黃梁一夢」的成語,呂洞賓以黃梁夢點醒前赴科舉的窮書生,了悟人生。

因此,呂仙袓也是託夢之神;有些人會去廟裡或神像旁睡覺,期待呂仙袓示夢於人。

過去鑽了無數次的八仙洞,從來都未曾發現有此一靜室及典故,此趟真的不虛此行。

 

IMG_8629.JPG

↑祈夢室及極簡的木床

 

從八仙洞右側沿著階梯走下來,在樓梯口旁懸掛著一塊銹蝕的鐵板叫做「雲板」,上頭的字蹟已模糊不清,僅隱約可看到汐止拱北殿…等字樣。過去它是在召集寺廟人員用餐前、經課或集會時敲擊之用,現在已不使用了。

IMG_8647.JPG

↑雲板

 

IMG_8633.JPG

↑五、六○年代的垃圾桶

 

往右邊看去就是「正見堂」,供講經及會餐之用。

我有一位好麻吉,家住在川口(汐萬路二段處),求學階段有十年的同窗之誼。國三畢業準備高中聯考的那年暑假,她每天從住處沿著八連路經過我家,再一起相伴走到仙公廟的正見堂讀書,每天來回四公里。現在看來像是一種朝聖,一段未知旅程的見習…

那一年的夏天,窗外的蟬鳴似督促著我們埋首書卷。而書到底讀了多少已不復記得,但那一段情誼及天真的青春歲月,成為日後茶餘閒聊的奇談。

 

多年後,兒子就讀小三時,參加在汐止舉辦的一場英語演讀競賽;為了壯膽,在比賽的前幾天跑去拱北殿,站上正見堂的講台,一次次的模擬練習。之後,那次的比賽,他抱回來一個優勝的獎盃。

正見堂裡有著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。

 

IMG_8635.JPG

↑正見堂

 

走出拱北殿的虎門右側立了三個記念碑,其中清光緒33年(西元1907)建廟捐題的石碑,算算迄今已112年了。上頭刻寫信眾捐錢蓋廟的名字及金額;我看了一下,有當時因採礦致富的在地汐止名人蘇爾民、周再思,還有曾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兄弟顏雲年及顏國年…等。

昔人已渺,留給後世一片靜好。

 

IMG_8644.JPG

↑拱北殿建廟紀念石碑

 

拱北殿一景一物的背後,都有一段精采的故事及過往。

我對仙公廟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…在這個春日的午后。

arrow
arrow

    Joyce 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